找到相关内容13118篇,用时10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人间佛教,薪火相传

    也是对大乘思想提出“三系”教判,而迥异于印、中传统、外国学者乃至他自己的恩师太虚大师之看法的第一人。那一年,他才三十七岁。   但是,由于文献资料不具足,所以他在战后来到台湾,经过多年弘法和僧教育...陆续作开放的意见交流。   我相信导师思想,除了可以透过文化传播而普及,透过僧教育与信众教育而推广之外,更可以在社会关怀的许多事缘中,赋与佛法“不共世间”的意义,而让更多人产生对“法”的信心。但是,...

    昭慧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189873.html
  • 东亚与和合——儒释道的一种诠释

    后出现了花郎道等等。   “三教合一”是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朝鲜、越南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。它不仅对上述诸国历   史上的宗教、哲学、政制、教育、科学、医学等等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,而且也对文化思想   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15891517.html
  • 晚明天主教与佛教的冲突及影响

    问世时,利氏已殁五载,不可能对此作出答复,必是教中人假利玛窦之名而作。张广湉对此早有说明,详《圣朝破邪集》,《丛刊》四—14,11551页。   [29] 见楼宇烈等编《中外宗教交流史》,湖南教育...

    马晓英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091549.html
  • 神会与妙悟

    声韵律紧密相联的特点,也决定了老师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必须有相应的欣赏方式。如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中说:“以乐语教国子:兴、道、讽、诵、言、语。”孔子说:“诗可以兴”,即本于此。“兴”是感发志意的审美体验...

    袁济喜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1991571.html
  • 《隐喻文化学》第八章 宗教的必然是象征的

    2002年,714-715页。   ②参阅洪汉鼎:《诊释学——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》,人民出版社2001年,35页。   ③参阅严云受、刘锋杰:《文学象征论》,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,413-414页。 ...

    赵维森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2191579.html
  • 伦理学中的形式与实质

    道德教育及道德实践中的作用[42],相对于普遍的规范形式,道德榜样更具有形象的、实质的意义。由个体的价值追求进而考察个体存在的社会条件,便涉及个体所处的环境(milieu),舍勒特别从行为的动力系统(...

    杨国荣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111091963.html
  • 再论原始宗教

    :《人类学通论》,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,第23页;黄淑娉、龚佩华:《文化人类学——理论方法研究》,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,第164页;庄锡昌、孙志民编著:《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》,浙江...

    孟慧英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111191966.html
  • 关于姓名文化的宗教审视

    1982年版   [4]刘宝民《说姓道名谈称谓》[M],人民教育出版社,2003年3月版   [5]同[4]   [6]万建中《禁忌与中国文化》[M],人民出版社,2001年7月版   [7]列维-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092099.html
  • 南朝士族的佛教信仰与佛教文化

    朝廷对于汉人出家也加以限制。但到东晋十六国之后,民众出家为僧的渐多,高门为僧的风气也逐渐盛行起來。   一些著名的高僧,如道安、慧远、竺道生、僧祐等,都是士族家庭出身,他们自幼接受过良好教育。又如...

    孙昌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8445092197.html
  • 一本不该被冷落的著作——关于弘一法师和《韩握》三题

    之二,本书作者高文显不是对写作历史人物评传拥有一定造诣的专业人士,如《护生画集》绘图者丰子恺之于图画,《清凉歌集》作曲者刘质平等人之于音乐;他当时还只是一名正在厦门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读书的二十来岁...

    徐正纶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502992389.html